银川马拉松赛将建立赛事熔断机制
央视网评“白银马拉松事件”:跑再远也勿忘运动初心
5月22日,无疑是中国超马圈的“至暗时刻”——在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马拉松中,包括超马圈领军人物梁晶、残运会冠军黄关军在内的21名选手遇难。这是迄今为止国内马拉松赛事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,很多人悲痛难抑。
越痛,越要痛定思痛。这起悲剧,让大家对马拉松这一极限运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,并带给社会更多思考——我们跑得再远,也别忘了“安全是最终终点”。
近年来,马拉松大热,赛事场次井喷,参与人数剧增。来自中国田径协会的数据显示,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,全国范围内共举办马拉松赛事达2185场,规模赛事1828场,认证赛事场均规模11874人。
马拉松正在从一项极为小众化的运动向大众化健身项目发展,还跟“中产生活方式”进行了绑定。
“马拉松热”是文化现象也是经济现象,有其必然性。但无论是此前的代跑丑闻、百人抄近道作弊事件、“递旗”风波,还是这次的悲剧,都给一路狂奔的马拉松经济敲了警钟——马拉松赛事再火爆,也别背离了“运动”的初心。
这份初心就涵括了对生命的敬畏心、对专业的虔诚心,它可以内缩为“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”的自觉,也可以外扩为“健康账要优先于经济账”的算法。
在此次悲剧中,尽管事故是因“局部地区天气突变”而起,但赛事举办方的准备不足、应对不力、预案不到位等问题,都成了舆论质疑的靶心。
同时,这一悲剧也给普罗大众提了醒,“极限运动”是马拉松的原色,跑马拉松的健康风险不容低估:人在跑马拉松过程中,体内激素会突然升高,交感神经极度兴奋,很可能诱发室颤、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,若超过人体耐受程度,就有可能导致猝死。
不止如此,过度的运动和不科学的训练往往会给膝关节等器官造成伤害。有些马拉松比赛,受伤比例相当高,如2016年3月的清远马拉松比赛,2万参赛者里就有1.2万人受伤。
运动的目的是强身健体,不宜把手段当目的。现实中,有些人被“跑步是种修行”“跑马拉松是一场自己对自己的战争”式箴言感召着,却忽略了自身条件是否符合这一极限运动的要求。若是被神圣化自我赋义牵引着“No can也要up”、盲目地冲上去,很可能事与愿违。
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马拉松等极限运动。过硬的身体条件与完备的防护措施,是起码的“入场券”。#5人被困秦岭一人出现失温情况#
没有哪项运动、哪场比赛,该成为“绝命之旅”。
如今,这起悲剧留下的生命拷问,让国内马拉松赛事走到了新十字路口。接下来,这一运动要想跑得更远、跑得更稳,专业化运作、职业化参与都该成为标配,安全的底线更应牢牢守住。
(原标题:银川马拉松赛将建立赛事熔断机制)
来源:北晚新视觉综合 中国新闻网 央视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