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份来自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的《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痛点堵点及对策建议》(以下简称“调研报告”)显示,我国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存在四方面突出问题,包括关键核心技术缺失、产业链生态不完善、高端人才储备不足和区域产业链同质竞争严重。
在刚刚发布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中,首次就产业链供应链优化进行了单独阐述。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方面,供应链安全关乎国家战略,如何快速解决核心技术“卡脖子”、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是当务之急。
“堵”在哪里?
调研报告指出我国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、产业链生态、专业技术人才储备、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,制约了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。
首先,我国对关键核心技术掌控能力较弱,核心技术、关键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等“卡脖子”问题严重。据调研企业反映,该企业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,35%来自美国,17%来自日本,国内仅占12%。此外,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通用高端芯片、模拟芯片、EDA软件等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,CPU自给率不足1%,几乎被美国英特尔、AMD(超微半导体)等巨头完全垄断。
其次,我国企业在前沿技术研发上也与国际领先水平有很大差距,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衔接不畅,没有形成闭合国产产业链。纵览国际著名半导体企业之所以能持久发展,是因为它们都建立了具有活力和创新力的产业链生态。英特尔、三星半导体形成了从产品设计、制造到销售的全闭合生态链。而国内的大部分企业仅为纯代工企业,既无面向终端市场的产品,又未能绑定设计客户,更无任何能力让国际装备大厂保障其建线的安全。
再次,受教育体制和收入市场化影响,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行业人才储备不足且流失严重。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,据业内测算,到2030年,需要70万相关专业人才,但目前仍有40万缺口。
最后,区域产业链尚未形成以梯度化和差异化为基础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。主要表现在缺乏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分工规划;产业园区间和企业间缺乏实质性的联系与合作,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;跨区域产业园区管理及产业链布局,存在协商时间长、决策成本高等问题。
如何打通堵点?
关于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,上述调研报告给出了四点建议: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构建富有活力和创新力的产业链生态,强化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和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。
同时,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“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”列为重点工作之一,明确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。相关部门也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包括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,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;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,提升关键基础材料、基础零部件、工业基础软件的自主创新能力等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?慈涨氨硎荆??罨?└?嘟峁剐愿母铮?帕φ裥撕头⒄故堤寰?茫?平??祷?「呒痘?⒉?盗聪执??9ば挪坎砍ばぱ乔煲脖硎荆??凳┣苛床沽葱卸??讶跸詈投贪宀蛊耄?沟迷谌魏问焙蛑圃煲刀际侵С牛?荒堋暗袅醋印薄D壳肮?乙丫??级?1个大类的工业和下面的细类进行梳理和分析,绘制重点产业链图谱,找出空白点和弱项短板。
与此同时,地方也在积极布局。江苏提出,到2023年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“链主”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,同时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建立500家左右核心企业库。河北提出,今年将聚焦12大主导产业,依托24条产业链,培育100家产业生态龙头企业和核心零部件企业。湖北今年将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,培育集聚头部企业、“链主”企业。
可以预见,从中央到地方,今年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将集中发力,力争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痛点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(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?)